「祈禱」是我們信仰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一環。然而,在一次與姊妹們於彌撒後的閒談中,我們發現,許多平信徒在領洗後,其實很少有機會深入地交流「如何祈禱」這個課題。
在福音中,門徒們也曾請教耶穌如何祈禱,耶穌便教給了我們《天主經》。這篇禱文為我們的祈禱生活奠定了美好的基礎。但是,在誦念經文之外,當我們想與天主「傾心交談」時,有時是否會感到些許抽象和困難呢?我們很難在具體的說話或影像中立刻得到天主的回應,更多時候需要自己去領會。對於一些弟兄姊妹來說,若有一個簡單的框架,能引導我們一步步前行,那將會是莫大的幫助。

一個來自聖方濟沙雷的邀請
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,正是一個這樣既簡單又深刻的祈禱方法。這個方法參考了聖方濟沙雷(St. François de Sales)的著作《成聖捷徑》,並結合每日的福音,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,也能找到一個與主相遇的靈修機會。
也許只是在每日搭車的十幾分鐘裡,我們就能透過這個練習,完成一次與上主的深度交流。
祈禱的四個步驟:與主同行的地圖
這個祈禱練習,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步驟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指引我們走近天主。
第一步:準備與默想
首先,讓自己靜下來,輕鬆地閱讀當日的福音,純粹地讀一遍即可,暫時不必鑽研背後的神學意義(例如: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)。讀完後,祈禱便正式開始。
接下來是「默想」。聖方濟沙雷形容,這就像走進一座電影院,在腦海中重演福音的場景。我們可以溫柔地問:耶穌為什麼這樣說?祂在對誰說話?祂當時在想什麼?這段經文的前後脈絡又是什麼?在這個過程中,沒有對錯之分,我們只需要將自己交託於聖神,讓祂帶領我們去思考,並為我們帶來啟示。
第二步:陳述與立志
默想過後,我們便進入「陳述」。這一步是將福音與自己的生命連結起來。
例如:今日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福音提到:
「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,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!50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,我是如何焦急(希臘文:pos sunechomia),直到它得以完成!」
路十二49-50
我們可以問自己:福音中的這團「火」,在我心中代表著什麼?是希望、溫暖,還是災害?耶穌帶來的「分裂」,是否也曾讓我與他人的關係變得困難?
這就像是與耶穌的「心底話」(Pillow Talk),我們坦誠地將內心的感受、困難和想法,向祂一一剖白。
在傾訴之後,便是「立志」。這是我們與天主之間的一個小約定。例如:「主,如果我相信祢的真理之火會帶來爭執,我希望祢能賜我智慧,讓他人更能明白我的心意,也讓我能溫柔地引導他們認識祢。」這是一個微小卻真誠的目標,是我們願意在生活中為祂作出的一點改變。
第三步:謝恩與奉獻
接著,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,細數天主在我們生命中賜予的種種恩典。若沒有祂,我們或許只能依靠自己。正因為相信祂的同行,我們的生命才如此豐盛。它不是廉價的樂觀,而是有意識地盤點你的資產與資源 (Asset Mapping)。你所擁有的智力、支持你的人際網絡(家庭、朋友)、健康的身體、甚至是你克服過的失敗經驗——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。
懷著這份感謝,我們便自然地進入「奉獻」的一步。我們將剛剛在祈禱中領會到的、我們所擁有的,以及我們整個的生命,都奉獻給天主,祈求祂善用我們,讓我們成為祂合用的工具,並將我們安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。
第四步:祈求
最後一步是「祈求」。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與困難,並藉著剛剛從福音中汲取的力量,祈求天主賜予我們面對新一天的勇氣與智慧。我們相信,即使我們的想法不一定與福音的教導完全吻合,但我們的祈求必會蒙主俯允,並在聖神的帶領下找到方向。
從「索求」到「聆聽」的轉化
這個祈禱方法,與我們以往習慣的「祈求式」禱告——例如祈求中六合彩或事事順利——有些不同。它更強調以一份謙遜的心,去「聆聽」天主想對我們說的話,並努力將這份聆聽,實踐在我們的生命裡。
這整個過程,就如在一個迷宮中探索:默想是查看地圖,嘗試了解新朋友:耶穌;陳述與立志是與祂開會,定下我們的任務;謝恩與奉獻是整理行裝,準備出發;而祈求,則是信賴祂的引領,賜予我們前行的力量。
這或許不是一個能一蹴而就的習慣,或是令人得到「可視或可觸摸」答案的方法,但讓我們嘗試透過這個方法,藉著成為血肉的聖言——耶穌基督自己,去更深地認識祂、聆聽祂,並在萬事萬物中,光榮祂。
備註:如果在祈禱的路上感到困難,不妨找一位你所信任的神長聊聊。他們蒙受天主的恩寵,必能溫柔地聆聽,並陪伴我們一同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