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日的福音中,耶穌講述了一個關於婚宴座席的比喻:有位賓客自己挑選了首席,結果主人來到,因有更尊貴的客人,便請他移步到末席去。在眾人面前,這无疑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。這個比喻,讓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那句熟悉的話:「凡自高者,必被貶抑;凡自謙者,必被高舉。」

服務的動機:為了留名,還是為了愛?
這個關於席位的教導,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當我們在教會服務,或是在生活中幫助他人時,我們內心的動機是什麼呢?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賞識,在功勞簿上「留個名」?還是純粹出於一份簡單的愛?
福音中常常提及,弱小、貧窮和謙卑的人是有福的。這份「有福」的許諾,在我們信仰初期,或許是吸引我們去成為「最小弟兄」的一個美好誘因。然而,我們需要非常小心,別讓這個誘因,慢慢演變成為我們「謙卑」的主要理由。
小心!別讓「賞報」成為謙卑的理由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邏輯陷阱。我們可能會這樣想:「為什麼要謙卑?因為謙卑的人會被高舉。為什麼我們渴望被高舉?因為天主喜愛謙卑的人。為什麼天主不喜歡驕傲的人?因為他們光榮的是自己的名號,而非天主。」
當我們這樣一步步追問下去,便會發現其中的關鍵。我們需要謙卑,純粹是因為我們理應在主前謙卑;而不是為了換取天堂上的榮譽,才去「扮演」一個服務弟兄中最小的那位。
當我們服務時,那份動機應是純粹的——不是為了將來被高舉,也不是為了得到天主的讚揚,而單單是「為著天主」而去服務。當念頭是為天主而作時,那份服務本身就已經是賞報。
在日常中活出謙卑:一個生活靈修的練習
那麼,我們如何在生活中,操練這份純正的謙卑呢?我們可以嘗試將福音與每日的生活連結起來。
首先,我們可以反思:日常生活中,有沒有與福音相似的例子?哪些事我們做得很好,哪些事又做得不夠好?更重要的,是進一步省察我們當時的「用意」——是出於善意,還是隱藏著惡意?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靈修。當我們發現自己做得不好或心懷惡意時,便可藉著修和聖事,再次向天主祈求寬恕,並在悔改中提醒自己,要更敏銳地覺察內心的動向。我們可以將這份覺察,融入每一天的祈禱節奏中。
敞開心扉,迎接主的平安
這份信靠,是我們信仰的核心。當我們願意在微小的事上,尋找天主臨在的憑證,我們的守護天使與聖神,便會賜予我們靈感,幫助我們前行。
當然,要時常敞開心扉,讓天主帶領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正是在這份「不容易」之中,我們才有機會,體驗到那份唯有天主才能賜予的、真正的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