祈禱的初印象

在我的天主教信仰生活中,祈禱一直佔據著重要位置。記得小學時,每週三早晨我們都要誦念《天主經》(新教稱為《主禱文》),這是耶穌親自教導我們的經文,也是我對祈禱的第一個認識。另一個早期印象就是在劃十字聖號後,以「因父、及子、及聖神之名」開始,向天主傾訴心聲。

祈禱方式的轉變

小時候,我的祈禱內容大多是「求」——求考試好成績、求老師不要處罰、求明天不要下雨,甚至求颱風來臨停課。漸漸地,祈禱對我來說就像向許願池投幣,期待天主實現我的願望。當這些「願望」沒有實現時,我不免感到失望,這種失望甚至成為我後來暫時離開教會的原因之一。

隨著信仰培育的深入,我發現祈禱不僅僅是「求」,更可以是「謝」,甚至「對談」。雖然,我似乎未掌握如何「交談」,但謝恩的祈禱卻讓我學會數算生活中的恩典——無論是日常所需、特殊經歷,還是內心感悟。這種轉變讓我更敏銳於察覺天主在我生命中的工作。

後來,我接觸到更多元化的祈禱方式:

  • 聖言誦讀(Lectio Divina):透過反覆默想聖言
  • 福音默觀:在靜默中與福音場景相遇
  • 明供聖體:在聖體前靜默朝拜

這些方法幫助我在不同靈性狀態下,都能找到與天主相遇的途徑。

現階段的祈禱生活

目前,最滋養我靈性的是「耶穌禱文 Jesus Prayer」(或稱心禱):

「主耶穌基督,天主子,憐憫我罪人。」

每晚,我會用祈禱繩 Prayer Rope 重複這簡短的禱詞33次(象徵耶穌在世33年)。雖然沒有特別的默想技巧,但這種單純的重複卻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平安,有時甚至會在祈禱中浮現新的領悟。這個習慣已持續半年,成為我靈性生活的錨點。

未來的祈禱方向

雖然個人傾向於較簡樸的祈禱方式,但我明白不同方式的祈禱(如明供聖體)同樣重要。未來,我希望能更多參與這類祈禱,在個人與團體的平衡中,深化與天主的關係。

祈禱不是魔術公式,而是關係的建立。從許願式的祈禱,到現在尋求與主相遇,我的祈禱旅程見證了信仰的成長。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